close

  粵講粵俗
  □顏志圖(粵語講古傳承人)
  近日,家禽“集中屠宰、冷鏈配送、生鮮上市”試點工作正式啟動,預示廣州雞檔賣活雞即將成為歷史,取而代之的是冰鮮雞。
  講起雞,嶺南人養雞該是新石器時代已有的事了。新石器中後期,嶺南的多處遺址中出土有家畜家禽的遺骨,其中就有雞。到了秦漢時期,嶺南人養雞已頗成規模。那時,家裡養雞,是非常普遍的事。在廣西鐘山的東漢墓中,還曾出土一件半球形的雞籠。我們聽“冇掩雞籠”就多了,“坐雞籠”呢,廣州的後生或者就有點陌生啦。當屁股張膿包時,坐椅凳會壓到痛處,傳統方式就是坐雞籠,如今粵西一帶,還不少人知道這雞籠的妙處。
  有趣的是,原來用雞拜神,南越國時候的廣州人就開始這樣做了。在南越王墓的西側室出土的物事中,發現有犧牲之物的遺骸,以牛、豬骨頭為主,還有雞、禽鳥和魚鱉類的骨頭。也就是說,那時已將雞用於祭祀。
  養雞又好,拜神用雞也罷,講到底還是廣州用來祭五臟神。大好一隻雞擺在面前,你不吃,別人吃,你就當真“走雞”了。出於食雞的講究,廣州人對不同類別的雞的使用相當細化。生雞(雞公)以開年,雞項(初成熟之雞乸)以品味,騸雞(閹雞)以啖肉,老雞乸以煲湯,烏雞以補身……除此,也催生名雞種,諸如清遠雞、湛江雞、文昌雞等。
  廣州人好雞,連毛都不放過,創出了是用雞毛粘成的菠蘿雞。傳說它的出現與一個好鬥雞的財主搶奪雞公的事情有關。原來鬥雞在廣州歷史也相當久遠,南漢王劉鋹是個鬥雞的骨灰級玩家,居然命一群太監專門伺候他的“雞戰士”,每次遛雞出巡時,長鞭驅眾以開路。
  說到此處,“談雞起舞”,“無雞不成宴”的為食廣州人,若然對活雞有種難以言表的不舍的話,可以到中山五路與解放路交界處好好“哀悼”一番。因為這裡曾是廣州最出名的雞檔一條街,當年的廣州稱之為“雞林”。那時連巴士報站,乘務員都會喊上一句:“到雞林嘅落車!”  (原標題:“活雞史”,千年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d51odqr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